首先介绍一下与这册书的渊源吧,其实挺久远的,高中时就听说过当年明月与《明朝那些事》的大名,但当时对历史没那么感兴趣,于是选择了一些魔幻小说(《冰与火之歌》)来读。在高三的时候,语文老师对我们的熏陶让我开始对苏轼感兴趣,于是读了林语堂先生的《苏东坡传》,感觉历史也很有趣,于是高考完立刻购入了全套实体书,但草草读了前三册就放弃了,似乎是当时的我读书不够带脑子,历史的逻辑脉络梳理不清,读到后面出场人物越来越多,脑子有点乱,便半途而废了。
这次重读,有两个契机:一是个人心性的成长,当年明月写的这本书不只有历史,更吸引人的是通过历史表达出来的思想,此时经历了很多事情的我对他的想法很感兴趣;二是当时我在北京实习,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浮躁让我想寻找一种安静的消遣方式,当时我带了kindle过去,于是我就选择了读书。
好了,扯了这么多,总算介绍完和这本书的渊源了。下面来讲讲读完这本书后的想法。
我首先体会到的,就是一个字,“巧”,或者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性。从朱元璋多次谋生失败被迫起义参军,到朱由检力挽狂澜但一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。很多历史事件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上来看,是很多次决策的巧合导致,但对于当局者来说,每次决策似乎又都是必然。 就比如明太祖朱元璋,他曾讨饭、当和尚,但都被逼得干不下去,以至起义;但即使他没有起义,也可能有另外的李重八、王重七等等其他人代替他,创立一个新的王朝。朱由检虽然勤政力挽狂澜,但大明内忧外患不止,纵然没有李自成,也会有其他的人起义。有些事情就是一定会发生,无论怎么样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我的第二个感想就是,人的意志虽然不能改写历史的大方向,但正是这些意志才让历史闪闪发光,才让历史有了意义。于谦、王守仁、杨涟、戚继光以及保守争议的张居正等等,他们身处在希望渺茫的环境,遵从主流意见无疑是不用背锅、风险最小的选择,但他们却坚守自己的内心的想法,不惜以身赴死。这样的人虽然不能改写历史的大方向,但却能在几年,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尺度上影响历史的走势。也正是有了这些铁骨铮铮、正大光明的人存在,我们才能找到在逆境中坚守自身的勇气。也因为这些人,历史才不会是乏味的记叙,而是有声有色、波澜起伏的故事。即使多年后,我相信这样的人,这样的精神依旧会流传下去,名垂青史。
我的最后一个感想就是,历史其实也是无趣的。这种无趣并不是说历史中的各个事件,而是历史发展的中轴线似乎是不变的。人类不会以史为鉴,导致不同朝代的发展似乎是一个个循环,总是开朝盛世、逐步走下坡路,偶尔有几十年雄起,但最后又会转化为贪官污吏、内忧外患。那为什么要读历史呢?其实我觉得绝大多数人活这一辈子,就是世界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,不会影响历史进程,能影响几个人的人生就算很厉害了。照这么说,我的生命对历史发展几乎没有意义,多我一个不多,少我一个不少。
那为什么要活着呢?这个问题,我在读研后问了自己不止一次。我目前的答案是我不想死,为什么呢,因为有很多好奇的东西还没探索完、很多好玩的东西没玩完、该经历的没经历完… 即使生活中没有这么多东西,我觉得面对人生也是一种勇气,就像西西弗斯一样,来回地滚石头其实也是一种人生。我目前认为,活着只是没有一个能说服我去死的一个理由。
好了,其实说了这么多,也只是我初窥历史后的一点点想法,很多内容由于我的见识与读书不足可能会很成熟,还请谅解,不过对于这册书,我认为他无疑是很好地历史书籍,虽然有娱乐化的内容,但整体还是比较客观,面面俱到的。和这册书牵扯了9年之后也终于读完了~